
小语说:
《论语》,一部不朽之作,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华文明。书中的许多警句格言,广为流传。而你可知道,出自《论语》的成语典故,竟有110个之多!
解释:忧愁而不悲伤,形容感情有节制;此外也形容诗歌、音乐优美雅致,感情适度。常用来比喻做事情没有过头也无不及。出处:《论语·八佾》:“《关雎》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阳货》:“饱食终日,无所用心,难矣哉!”
北极星高悬不动,群星四面环绕。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,天下便会归附。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。出处:《论语·为政》:“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之。” (共,同“拱”。)
解释:搞帮派,但是不团结。指坏人为谋求私利勾结在一起,做事没有原则、背弃忠信。出处: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 ”
出处:《论语·乡党》:“摄齐升堂,鞠躬如也,屏气似不息者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雍也》:“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,何如?可谓仁乎?”
出处:《论语·雍也》:“君子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,亦可以弗畔矣夫!”
解释:不把向学问、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。形容谦虚、好学。出处: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文也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子在川上曰:‘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”
解释:原意是“不也是很快乐的吗?”现用来表示程度极深,达到极致。出处:《论语·学而》: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”
出处: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夫达也者,质直而好义,察言而观色,虑以下人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。小人反是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
解释:干戈:古代的两种武器。合用作武器的通称,代指武力、战争。出处:《论语·季氏》:“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;而谋动干戈于邦内。”
等有了好价钱才卖。比喻有才能的人等待机会才肯出仕效力。出处:《论语·子罕》:“沽之哉,沽之哉!我待贾者也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雍也》: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”
解释:原指以仁为任,无所谦让。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,不推让。
解释:走着不同道路的人,就不能在一起谋划。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。
路上听来的,又在路上传说的话。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。
出处:《论语·里仁》:“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与议也。”
解释: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。指六十岁的代称。出处: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。”
解释:努力学习或工作,连吃饭都忘了。形容十分勤奋。出处: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学而》:“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雍也》:“赤之适齐也,乘肥马,衣轻裘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吾党之小子狂简,斐然成章,不知所以载之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季氏》:“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,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微子》:“枉道而事人,何必去父母之邦。”
解释:刚:坚强;毅:果决;木:质朴;讷:说话迟钝,此处指言语谨慎。
解释: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。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。出处: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子之武城,闻弦歌之声。夫子莞尔而笑,曰:‘割鸡焉用牛刀?’”
出处: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君子敬而无失,与人恭而有礼。”
要做好工作,先要使工具锋利。比喻要做好一件事,准备工作非常重要。 出处: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居是邦也,事其大夫之贤者,友其士之仁者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子贡问:‘师与商也孰贤?’子曰:‘师也过,商也不及。’曰:‘然则师愈与?’子曰:‘过犹不及。’”
出处: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后生可畏,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。”
担心得不到,得到了又担心失掉。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。出处: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其未得之也,患得之;既得之,患失之。苟患失之,无所不至矣!”
出处: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
出处: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伯夷、叔齐不念旧恶,怨是用希。”
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,就不必再责怪了。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。出处:《论语·八佾》:“成事不说,逐事不谏,既往不咎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里仁》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子谓《韶》:‘尽美矣,又尽善也。’谓《武》:‘尽美矣,未尽善也。’”
解释:表面上表示尊敬,实际上不愿接近。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。出处:《论语·雍也》:“务民之义,敬鬼神而远之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,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乡党》:“朝,与下大夫言,侃侃如也;与上大夫言,訚訚如也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子罕》:“有鄙夫问于我,空空如也,我叩其两端而竭焉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述而》:“饭疏食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,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 《论语·季氏》“益者三友,损者三友。友直、友谅、友多闻,益矣;友便辟、友善柔、友便佞,损矣。”
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。比喻人有好的资质,却没有成就。出处:《论语·子罕》:“苗而不秀者有矣夫!秀而不实者有矣夫!”
出处: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文也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先进》:“非吾徒也,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。”
原指名分正当,说话合理。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,道理也说得通。出处:《论语·子路》:“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。”
解释:指自我反省,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,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。
解释:能就自身打比方。比喻能推己及人,替别人着想。出处:《论语·雍也》:“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也已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君子以文会友,以友辅人。”
解释: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,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,也指意志坚定,不可动摇。出处:《论语·子罕》:“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”。
出处: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微管仲,吾其被发左衽矣。”
人没有长远的考虑,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。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,周密的考虑。
出处:《论语·泰伯》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颜渊》: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。”
解释:很长时间感受不到肉味的鲜美。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。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。出处: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子在齐闻《韶》,三月不知肉味。”
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。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。出处: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阳货》:“色厉而内荏,譬诸小人,其穿窬之盗也与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季文子三思而后行。子闻之曰:‘再,斯可矣。’”
解释:活着受人尊敬,死了使人哀痛。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。
解释:旧时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。常用作事势所至,人力不可挽回之意。出处: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商闻之矣,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。”
解释:古代宫室,前为堂,后为室。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,循序渐进,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。出处:《论语·先进》:“由也升堂矣,未入于室也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子路》:“刑罚不中,则民无所措手足。”
原意是这样的事儿他都忍心干得出来,还有什么事儿干不出来呢。现指绝不能容忍。出处: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孔子谓季氏,‘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。’”。
出处: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子在川上曰:‘逝者如斯夫!不舍昼夜。’”
解释:已:停止。死了以后才罢手。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。出处:《论语·泰伯》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
一句话说出口,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。比喻一句话说出来,再也无法收回。出处: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夫子之说君子也,驷不及舌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君子敬而无失,与人恭而有礼,四海之内,皆兄弟也。”
解释:四体:指人的两手两足;五谷:通常指稻、黍、稷、麦、菽。指不参加劳动,不能辨别五谷。形容脱离生产劳动,缺乏实用的生活知识。出处:《论语·微子》:“丈人曰:‘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,孰为夫子?’”
出处:《论语·庸也》: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。”
温习旧的知识,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。也指回忆过去的经验,能更好地认识现在。出处:《论语·为政》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雍也》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,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
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。原指舜当政的时候,沿袭尧的主张,不做丝毫改变。后泛指以德化民。出处: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无为而治者,其舜也与?夫何为哉?恭己正南面而已矣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子张》:“大德不逾闲,小德出入可也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季氏》:“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。”
学习了还有余力,就去做官。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。出处:《论语·子张》:“子夏日:‘仕而优则学,学而优则仕。’”
解释: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。比喻人不可造就或局势败坏无法逆转。出处: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 宰予昼寝。子曰:‘朽木不可雕也,粪土之墙不可圬也!’”
出处:《论语·子路》:“言必信,行必果,硁硁然小人哉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群居终日,言不及义,好行小慧,难矣哉!”
出处:《论语·为政》:“《诗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‘思无邪。’”
出处:《论语·里仁》:“子曰:‘参乎!吾道一以贯之。’曾子曰:‘唯。’子出,门人问曰:‘何谓也?’曾子曰:‘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’”
知道就是知道。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这是聪明的。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,也指做人要诚实。出处: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子曰:‘由,诲女知之乎!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’ ”
解释:因为那个人不好或地位低下,就把他正确的言论也否定了。出处: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君子不以言举人,不以人废言。”
解释:任用就出来做事,不得任用就退隐。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。出处:《论语·述而》: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,唯我与尔有是夫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夫子循循善诱人,博我以文,约我以礼,欲罢不能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宁武子,邦有道则知,邦无道则愚。其知可及也,其愚不可及也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宪问》:“不怨天,不尤人,下学而上达,知我者其天乎!”
出处: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
▍编辑:小语
--------------- 小学语文 ---------------
同步课程指导,经典内容拓展

一键标星 「小学语文」,及时查收最新推送
点击下方『阅读原文』即可获取更多知识哦~
↓↓↓↓